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迄今已有60年的历史。经过60年的发展和沉淀,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逐步发展成为一家以电加工技术及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产品集精密机械、高频电源、检测控制和计算机数控技术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立足于解决导电材料零件因材料特殊、形面复杂或结构微细等传统加工无法解决的制造难题,产品广泛应用于能源、IT、微型机械、医疗器械、模具、汽车和钢铁等行业。
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是我国特种加工行业归口所,是行业的研发、信息和服务中心。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特种加工机床分会、全国特种加工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模具工业协会装备委员会、机械工业特种加工机床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机械工业电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行业组织及机构均设立或挂靠在本所。此外,还编辑出版全国科技核心期刊《电加工与模具》。
——六十载孜孜耕耘,撑起中国电火花加工技术一片新天地
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自成立之初起,就承载了“引领特种加工行业前进方向,创新特种加工行业发展道路”的历史使命。自1959年颜鹤鸣研制的“电火花三用加工机”引起国内外专业同行关注起,60年的执着和坚守中,我所先后为国内特种金属加工、模具制造、汽车、机床、化纤、冶金领域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了众多填补国内空白乃至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技术和产品。
建所初期,我所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了电火花强化机、电火花三用加工机(小孔,圆孔,异形孔等)、超声波穿孔机、超声波清洗机以及电火花制模机等电加工及超声波加工设备,自此开始在特种加工行业崭露头角。60年代,首先针对模具的电火花加工,试制成功了双电机控制配以RLCL驰张式脉冲电源的电火花穿孔机床,研究采用了铜电极、铸铁电极的冲模电火花加工工艺,提高了模具制造质量,缩短了模具制造周期,在全国开创了电加工应用的新局面。文化大革命期间,仍然坚持科研开发,努力克服困难先后解决了硬质合金模具的平面磨削和硬质合金壳子口螺纹铣刀加工的技术问题。70年代研发的“硬质合金小模数滚刀电火花磨削工艺及机床的研究”项目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改革开放初期,我所积极开展对国外先进电加工技术的学习和吸收工作,通过引进日本富士通(FANUC)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技术以及自身持续多年的全力投入,83年开始,代表国内首创的数控电火花慢走丝线切割机床开始批量生产。在此期间进行的科研项目主要有锻模电解加工工艺及机床D6140C适应控制电火花成型机床,电火花强化技术及应用、往复走丝数控线切割机床联合设计,螺伞齿精锻模电火花加工工艺等近50个项目,其中,“异形孔纺丝板电火花加工工艺及设备”项目先后获上海市重大科研成果三等奖、机械部技术成果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硬质合金轧辊电解磨削成套技术装备”项目成果显著提高了钢厂线材轧辊的使用寿命4—5倍,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我所逐步强化市场导向,加大技术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力度。1989年,“电火花高速小孔加工工艺及设备”课题通过鉴定并产品化推向市场,成为目前我所的主导产品之一。1993年,“数控电火花高速小孔加工工艺及设备的研发”实现了电火花数控小孔的数控化加工,技术成果获机械部技术进步二等奖。1995年,“中速走丝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及设备的研究”课题研发取得成功,对我国中速走丝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技术及装备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90年代期间,我所还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开展了小型数控电火花轮胎膜加工机床、小型大型电弧取折断工具机床、单轴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高效阳极机械切割(放电切割)机床以及数控电火花微孔加工机床的改进设计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特别是数控电火花轮胎模具加工机床和新一代精密数控电火花微孔加工机床经过不断的技术提升和市场开拓,成为了我所拳头产品。2013年,为美国GE公司完成首台数控高效放电铣机床研制任务,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相关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六十载砥砺前行,不断开辟电加工事业新局面
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其前身为1958年秋苏州市重工业局科学研究室,成立之初,主要从事农业机械、通用机械的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1959年更名为苏州市重工研究所。同年,由于当时研究室职工颜鹤鸣主导研制的“电火花三用加工机”得到北京机床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重视,并邀请了苏联电加工专家、电加工技术创始人拉扎连科一起前来考察和指导交流,之后,我所逐步将电加工技术确定为重点研发方向,1960年更名为苏州市电加工研究所。
1963年2月,我所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长春机电研究所电加工研究室的技术骨干组建成立机械工业部北京机床研究所苏州电加工研究室。此后,经过“文革”期间的起伏和坚守,1977年初,更名为江苏省电加工研究所;1978年7月收归机械工业部管理,再次更名为机械工业部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1999年7月,顺应国有企业改革要求,转制改企进入中国机械工业装备集团公司(现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机集团);2008年进一步实施现代公司制改革,进行主辅分离,更现名为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2016年底,按照国机集团业务板块战略重组要求,进入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智能制造板块的一部分,继续为国家特种加工行业尤其是电加工技术的提升和发展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60年的变迁中,我所办公场地也不断变换调整和改善。由创建之初的苏州市人民路一栋小楼起家,70、80年代,在国家机械工业部和江苏省机械工业厅的大力支持下,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不断发展壮大,众多优秀科研成果在这一时期持续涌现。1994年,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为了更好的集中精力发展研究所主业,我所把科研生产基地搬迁至苏州市郊的桐泾南路。2003-2005年期间,由于苏州市对桐泾路地段重新规划改造,我所又临时在高新区租赁场地过渡开展科研生产经营工作。同时,通过积极谋划,2003年开始在苏州市高新区金山路筹建新址,2005年一期工程建成启用。2005年5月18日,我所整体搬迁到了苏州市高新区金山路180号,我所科研生产条件也因此得到了根本改变。2010年,我所高新区金山路基地二期工程开建,2011年完成建设,新建厂房、检测基地共3000多平方米。两期建设完工后,我所真正成为一家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近30000平方米(其中研发、办公用房2500平方米,检测中心1000平方米,实验室1200平方米,恒温总调车间3000平方米 ,中试及生产车间2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科研生产基地,为我所的持续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十载开拓创新,不断尝试业务发展新模式
建所初期,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就及时跟进国家机械工业发展的需要并充分结合自身技术能力特点,不断调整技术研发方向,积极拓展新的技术研发领域,主动承担国家急需的各项电火花加工技术攻关项目。从60年代的联合技术攻关到70年代的重点技术突破,从80年代的引进吸收消化到90年代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再到近期20年来的经营模式转变和业务转型升级,60年来,我所一直在开拓创新中不断前行,一次次技术和理念创新上的尝试都是后来人继续前行的宝贵财富和启示。
尤其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所领导班子积极面对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内部机制缺乏活力、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创新少、体量小、经济效益不明显等科研院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打开思路,敢为人先,大胆尝试,为我所后续快速发展和公司制运作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确保发展后劲,同时也为了更加集中精力发展研究所主业,我所把科研生产基地搬迁至市郊桐泾南路,把地处市中心人民路的五层大楼整体出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研究所收入,以此增加研发投入,改善科研生产条件。1999年,由事业单位转制成科技型企业后,我所领导班子再次大胆筹划、果断决策,组建了由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和员工共同持股的“苏州中特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大力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制定“避开竞争,差异经营”的发展战略,着力申报并实施科技部转制院所科技发展基金,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拓细分市场。同时,又进一步谋划新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并于2005年完成苏州市高新区金山路60亩新基地的建设和搬迁启用。一系列经营思路和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性改革,极大激发了我所广大干部、业务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此也开启了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历史上一段傲人的发展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6年底,顺应国机集团业务板块战略调整的需要,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重组整合到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旗下,进入国机集团智能制造业务板块。迎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指引的方向,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正重新出发,在国机集团“合力同行,创新共赢”价值观引领下,在国机智能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将继续秉承“引领特种加工行业前进方向,创新特种加工行业发展道路”这一使命,不断开拓,积极进取,为中国特种加工尤其是电加工行业的技术提升、业务拓展和人才队伍培养做出自己应有的更大的贡献。